單色儀是一種常用的分光儀器,利用色散元件把復色光分解為準單色光,能輸出一系列獨立的、光譜區(qū)間足夠窄的單色光,可用于各種光譜分析和光譜特性的研究,如測量介質的光譜透射率曲線、光源的光譜能量分布、光電探測器的光譜響應等,應用相當廣泛。
單色儀是一種分光儀器,它通過色散元件的分光作用,把復色光分解成它的單色組成。根據采用色散元件的不同,可分為棱鏡單色儀和光柵單色儀兩大類,其應用的光譜區(qū)很廣,從紫外、可見、近紅外一直到遠紅外。對不同的光譜區(qū)域,一般需換用不同的棱鏡或光柵。
平面光柵單色儀的工作原理是光源發(fā)出的光均勻地照亮在入射狹縫S1上,S1位于離軸拋物鏡的焦面上。光經過M1平行照射到光柵上,并經過光柵的衍射回到M1,經M1反射的光經過M2會聚到S2出射狹縫上。由于光柵的衍射作用,從出射狹縫出來的光線為單色光。當光柵轉動時,從出射狹縫里出來的光由短波到長波依次出現。這種光學系統(tǒng)稱為李特洛式光學系統(tǒng),見下圖所示。
一般光源所輻射的光往往是由各種波長的光組成。如果各種波長是連續(xù)變化的,那么這類光源稱為連續(xù)光源。由于光源的光譜分布與光的物質特性有關,因此測定光源的光譜分布是研究物質內部微觀結構的重要工具之一。
單色儀的基本特性是其單色性和出射單色光的強度,實驗中,一般總是希望出射的單色光的光譜寬度盡量窄(即單色性盡量好)和單色光的強度盡量高。除了平面光柵的色散率的大小外,單色儀出射光的光譜寬度的寬窄主要由縫寬,衍射和像差等因素決定,其中像差在設計調整時已盡量減小。在正常情況下,對單色儀來說,主要是解決縫寬和色差問題。
縫寬的選擇,一方面使縫寬盡可能窄,使相鄰兩波盡可能分開,另一方面,縫的寬度又不能太小,否則出射的單色光的強度變得太小,而無法探測到。一般要求出射狹縫寬等于入射縫寬,本儀器出入狹縫均為兩檔,狹縫分別為0.15mm、0.3mm輸出的單色光譜波長,從波長鼓輪直接讀取,至于縫寬究竟選擇多少,則要根據光強的強弱和接收器的靈敏度來決定。
單色儀的分類
單色儀有多種,從不同的角度對它有不同的分類,如按物鏡的形成可分為透射式單色儀和反射式單色儀,按色散元件可分為棱鏡單色儀和光柵單色儀。
棱鏡單色儀:
棱鏡的工作光譜區(qū)受到材料的限制(光的波長小于120nm,大于50μm時不能使用),光柵單色儀的角色散率與波長無關,棱鏡單色儀的角色散率與波長有關。棱鏡單色儀的尺寸越大分辨率越高,但制造越困難,同樣分辨率的光柵重量輕,制造容易。
光柵單色儀:
光柵單色儀存在光譜重疊,棱鏡光譜儀沒有。光柵單色儀存在鬼線(由于刻劃誤差造成),棱鏡單色儀沒有。
單色儀的定標
單色儀出廠時,一般都附有定標曲線的數據或圖表供查閱,但經過長期使用或重新裝調后,數據會發(fā)生變化,需重新定標,以對原數據進行修正。
單色儀的定標是借助于波長已知的線光譜以獲取對應的鼓輪讀數。為了獲得較多的點,必須有一組光源。通常采用汞燈、氫燈、鈉燈、氖燈以及用銅、鋅、鐵做電極的弧光光源等。
1、觀察入射狹縫和出射狹縫的結構,了解縫寬的調節(jié)、讀數以及狹縫使用時的注意事項,選取適當的縫寬以獲取足夠的強度及較好的單色性。
2、在入射狹縫前放置汞燈,為了充分利用進入單色儀的光能,光源應放置在入射準直系統(tǒng)(S1和M1)的光軸上。在單色儀光源與入射縫之間加入聚光透鏡,適當選擇透鏡的焦距和口徑,使其相對口徑與儀器的相對口徑匹配。這樣,可獲得max亮度的出射譜線,同時又減少了單色儀內部的雜散光。調節(jié)聚光透鏡的位置,使出射狹縫呈現的譜線明亮。
3、將低倍顯微鏡置于出射狹縫處,對出射狹縫進行調焦,使顯微鏡視場中觀察到的汞譜線清晰。為使譜線盡量細銳并有足夠的亮度,應使入射縫S1盡可能小,出射狹縫可適當大些。根據可見光區(qū)汞燈主要譜線的波長、顏色、相對強度和譜線間距辨認譜線。
4、使顯微鏡的十字叉絲對準出射狹縫的中心位置,緩慢地轉動鼓輪,直到各譜線中心依次對準顯微鏡的叉絲時,分別記下鼓輪讀數(L)與其所對應的波長(λ)。為了避免回程差,應采用從紫光到紅光(或相反)的過程,重復測量幾次,取其平均值。
5、以光譜線波長(λ)為橫坐標,鼓輪讀數(L)為縱坐標畫曲線,即能得到單色儀的定標曲線。
(來源:網站,版權歸原作者)